周大地还强调,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资源性的产品的储量增加,可采储量增加,但是技术进步也表示要多投入,多干活,多投资,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产量的增加。
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能源管理人才投身节能减排事业。而我国单位产品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决定了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要想切实有效地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关键要有能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人才专业培训体系和标准,普通高校也尚未开设能源管理专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持续打造公司发展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30年来,中国海油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大胆改革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技术、管理创新,使改革成为一种常态,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突出发展油气主业,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煤层气产业,有效发展油田专业技术服务、油品销售和石油贸易,集约发展炼油化工、综合服务和金融等产业,择优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上游更大,下游更优,专业技术服务竞争力更强的基本产业布局。
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变革促发展,深化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以总公司规范建设董事会为契机,全面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全公司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整体协调发展的管控体制。30年来,中国海油始终注意将风险识别、防控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安全环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强化稳健经营,实现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稳步前进。首先,原油供需前景趋于宽松,未来油价上涨动力不足。
在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明显复苏信号之前,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将继续成为原油市场面临的重要阻力。WTI:0.76% BRENT:0.64% 4月23日 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4月份意外下跌。4月份,欧美主要国家出台的经济数据好坏不一,国际油价也继续追随经济基本面,走出一波小幅震荡行情而且,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巧妙的合资策略,一些中国石油企业已成功进入北美市场。
例如,2012年伊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美国德文能源公司签署了25亿美元合同,获得后者在美国1/3的页岩油气资产权益。对于2011年中国的石油公司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卫中分析认为,国内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正处于改革之中,使炼化业务和进口业务受到一些影响,同时我国资源税改革也使得石油公司的税费有所增加。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也于近期宣布收购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页岩油气资产20%股份。据天祥集团大宗商品部中国区总经理吴家兴介绍,随着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加深,截至2010年底,以中国3大石油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42个国家成功运作了150个海外油气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中亚、南美、亚太和中东为主的5大油气生产区,累计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今后仍需进一步以市场为主导,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上求发展。美国Dealogic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5日,中国石油企业对北美油气行业的并购额已高达42亿美元,2010年和2011年全年并购额均超过6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为零。
据统计,2011年,我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首次迈上8000万吨的平台,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超过10%。另外,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3大石油公司利润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朱平认为,一直以来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外贸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但是还不能完全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走上发展海外投资、开拓国外石油资源的道路,建设海外大庆,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海外找油的国际化努力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更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
而且,集石油公司与工程公司于一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到国际油气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中,成为跨国大石油公司优选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保持了近20%的复合增长率,从2006年的不到6000万吨油当量增长到2011年的1.2亿吨油当量,产量已经翻番。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海外如何投资油田,能够将多少自产的石油搬回家,开采成本又如何,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除3大国有石油公司拥有不俗业绩外,民营企业在海外油气领域的投资活动也十分抢眼。
业内人士表示,差距即是不足,却也表明中国企业在海外油气业务上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海外油气项目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中国油企也应做好经营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虽然目前我国已在全球40个主要油气资源国开展了投资业务,中国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在过去5年翻番,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国内3大油企的跨国指数只有约30%,而BP、埃克森、道达尔等国际大公司的跨国指数则分别达到84%、76%和76%另外,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3大石油公司利润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江苏石油勘探局局长朱平认为,一直以来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外贸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但是还不能完全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今后仍需进一步以市场为主导,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上求发展。美国Dealogic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5日,中国石油企业对北美油气行业的并购额已高达42亿美元,2010年和2011年全年并购额均超过6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为零。
而且,集石油公司与工程公司于一体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到国际油气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中,成为跨国大石油公司优选的合作伙伴。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海外如何投资油田,能够将多少自产的石油搬回家,开采成本又如何,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再次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差距即是不足,却也表明中国企业在海外油气业务上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海外油气项目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中国油企也应做好经营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例如,2012年伊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美国德文能源公司签署了25亿美元合同,获得后者在美国1/3的页岩油气资产权益。
虽然目前我国已在全球40个主要油气资源国开展了投资业务,中国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在过去5年翻番,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国内3大油企的跨国指数只有约30%,而BP、埃克森、道达尔等国际大公司的跨国指数则分别达到84%、76%和76%。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走上发展海外投资、开拓国外石油资源的道路,建设海外大庆,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海外找油的国际化努力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更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
而且,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巧妙的合资策略,一些中国石油企业已成功进入北美市场。据统计,2011年,我国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首次迈上8000万吨的平台,产量突破850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超过10%。除3大国有石油公司拥有不俗业绩外,民营企业在海外油气领域的投资活动也十分抢眼。据天祥集团大宗商品部中国区总经理吴家兴介绍,随着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加深,截至2010年底,以中国3大石油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42个国家成功运作了150个海外油气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中亚、南美、亚太和中东为主的5大油气生产区,累计投资超过700亿美元。
特别是近5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保持了近20%的复合增长率,从2006年的不到6000万吨油当量增长到2011年的1.2亿吨油当量,产量已经翻番。对于2011年中国的石油公司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卫中分析认为,国内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正处于改革之中,使炼化业务和进口业务受到一些影响,同时我国资源税改革也使得石油公司的税费有所增加。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也于近期宣布收购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页岩油气资产20%股份不过,对许多业内人士来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仍记忆犹新,因此深海钻井安全也是参展商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年一度的海洋油气技术大会是世界海洋勘探和开发领域最大规模的行业交流活动,这届博览会从4月30日开始至5月3日结束,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家公司参展,与会人数超过7万人。在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支持下,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还联合举办了2012OTC中国年活动。
本届展会主席史蒂夫巴林特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一种驱动力让业界为深海能源开采设计并生产出更安全的产品。本届展会上,厂商们展示了大量用于深海勘探的重型装备和技术,其中包括能钻3000米到4000米深井的大型钻机等。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中国企业需要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本届展会上几乎每家参展商推出的设备、材料、技术都和深海有关,突显能源业向深海进军的趋势。
这届展会另一个焦点是大规模参展的中国能源企业。包括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内的约300家中国能源企业参与了本届展会,与会人数达5000多人,这也是中国参展企业最多的一届海洋油气技术大会。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说,深海是人类进一步获取能源的一个广阔领域,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在正于美国休斯敦举行的海洋油气技术大会(OTC)上,参展商纷纷展出各种最新研发的深海油气勘探设备和相关技术,朝深海进军成为海洋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新趋势。
周守为说,相对于以大型、重型装备为主的欧美参展商来说,中国企业带来的主要还是科技含量不高的小型装备包括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内的约300家中国能源企业参与了本届展会,与会人数达5000多人,这也是中国参展企业最多的一届海洋油气技术大会。